最近一段时间以来,KPI考核饱受质疑,一篇《KPI绩效管理,死期将至》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中颇受关注。我在去年5月,曾跟随一个访问团访问了谷歌,有机会跟谷歌内部的员工深度交流他们正在执行的OKR考核,感触颇深,分享出来与大家交流。
谷歌的OKR主要由目标(Objective)和关键成果(Key Results)组成。员工首先要制定一个目标,然后设定一系列关键结果,用来支撑和衡量目标的达成。与传统KPI不同的是,OKR关注的是有效的“关键成果”,而非一个量化的“指标”。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南辕北辙”的例子,KPI导向了错误的方向。例如,有些软件公司为了让自己的软件稳定可靠,减少BUG,定了一个“千行代码BUG率”的KPI指标,结果程序员们在程序里增加了大量的无效代码,使得代码数上升,运行速度下降,与公司制定KPI的初衷适得其反。有些软件公司给销售顾问定了月度销售任务KPI指标,销售顾问为了完成当月指标,有时不惜低价签单。
OKR管理就避免了上述问题,我们可以将软件产品的目标定义为“产品稳定,客户喜欢”,避免上述“代码数上升,运行速度下降”的问题。销售顾问的关键结果定义为“锁定了一份客户认可的需求”和“给客户呈现了解决方案,获得客户认可”等,就可有效避免低价签单,可以将销售顾问导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正确的行为规范。
在谷歌,0.6-0.7的评价结果被认为是合适的,太高和太低都不好。太高意味着目标太简单,如果低于0.4,则可能会认为员工在工作上出现了问题(并不是失败),你就该思考,那个项目究竟是不是应该继续进行下去,或者重新调整KR。这样一来,对于员工而言,OKR的评价结果,不是对员工的“盖棺定论”,而是检核工作目标和成果的“可行性和正确性”,使员工化被动为主动,让员工敢想、敢干。
同时在谷歌,每个人都能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看到全体员工的OKR,比如谷歌工程师也能看到CEO的OKR。这样通过目标公开、透明的管理,让员工的思想和步伐跟得上公司、团队的目标。更为重要的是,一旦目标公示,变“上下级单项监控”为“全员监控”,所有员工都在看着你的一举一动,你还能消极怠工、不力争上游吗?
总之,相对于国内企业目前实行的传统的考核方式,OKR将工作重心从“考核”回归到了“管理”的本质。以前绩效管理整天围绕着“考核”转,离数字、公式很近,离目标、管理很远;OKR从理念到操作上,把大家的目光转移到了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来!(来源:宏景软件董事长 王玉霞)
稿件来源:中人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