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从来不是偶然的。1717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颁布的《义务教育规定》开创了西方世界教育立国的先河。100多年后,众邦林立的德意志步入世界强国之列。然而,后来居上的美国,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绞尽脑汁、持续不断的国家人才战略则是近现代以来登峰造极的人才战略蓝本。
法律:激励创新人才成长
美国政府从建国开始,一直鼓励普通群众,特别是技术工人,不断地创新、创造。《独立宣言》就十分重视保护个人的私有权利和私有财产,由此形成传统并奠定美国知识产权体系的基础。在科技创新方面,美国政府是从模仿英国、西班牙、瑞典等“海盗国家”开始的。一方面,对于海外开拓、国外创业的人,提供必要的资助,政府则在冒险人、投机商维护本国利益的前提下,许诺成功之后的高额奖励资金;另一方面,政府强迫已有或新成立的大中型企业,必须从成本保留、在利润中预留一定比例的研究开发基金,用于开发新产品、新技术,违者重罚。
美国政府对于科技方面的创新奖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制度,并予以大力推行。
法律对于创新人才的保护和鼓励,无疑刺激了人才内在的创新本能。何况,在这个移民国家里面,创新者的怪异、偏激和离奇,已经被司空见惯的民族差异、种族差异和肤色差异淡化、同化了。从富尔顿的“怪物”(蒸汽机轮船)、爱迪生的“天灯”(电灯)、难喝的“魔鬼水”(可口可乐)到摩根公司包销美国政府债券、试验史无前例的“蘑菇云”(原子弹)、福特汽车、比尔·盖茨的的微软帝国……任何人、任何团体、任何企业,只要能够说服政府,或者让政府知道任何一样创新产品的前景,甚至于是一个异想天开的想法,都可以申请到一笔数目不小的奖金——这还不包括大大小小的基金会、基金组织、各类公司的奖励在内。
与此同时,美国人对于科学发明、发现的宽容精神,对于失败者的容忍态度,都是衍生于强大的刺激、鼓励机制上的必然产物、附加产物。当然,这种宽容可能只会在科技创新方面才能存在。
移民:自由女神的召唤
耸立在美国纽约罗得岛上“自由女神”像下,刻有如下的碑文:“一切渴望自由的人们,一切无家可归的人们,一切历经磨难的人们,一切追求幸福的人们,都来吧,在自由的火炬下,这里,将是你们的彼岸。”据说许多历经磨难、如愿到达美国的移民,看见这段令人鼓舞的文字后,都会百感交集。
美国始终是著名的移民国家。没有移民,也就没有美国。深厚的移民色彩,注定了其深刻的动机。早在19世纪,美国即以移民的方式来获取当时较为先进国家的人才资源。英国移民 S·斯莱特建立了美国第一家机械化纺织厂,导致了美国工业革命的开始,他后来成了美国的“制造业之父”。
美国接收移民有严格的选择。对高科技人员政策较宽,而对一般文化素质较低的人把得很严,美国很早就制定了《移民法》,自60年代以来,美国国会多次对《移民法》进行修改。经多次修改后的《移民法》规定,国家每年留出29万个移民的名额专门用于从国外引进高科技人才。新《移民法》规定,凡是著名学者、高级人才和具有某种专业技术的人才,不考虑其所在的国籍、资历和年龄,一律优先允许入境,这实际上是把在世界范围内争夺人才当作了美国的国策。
据美国学者统计,全世界科技移民总人数的40%到了美国。在美国完成硕士学业的欧洲人中有50%长期居留在美国,这些技术移民多数都滞留在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在集中了美国90%半导体产业的硅谷,绝大部分技术人员来自中国和印度。据悉,在硅谷的20万工程技术人员中有6万名中国人。
企业也对有突出贡献和成就的科技精英提供优厚的物质和生活待遇,创造良好的研究开发、创新的条件和环境,吸引大量国外优秀人才。如在美国59%的高技术公司里,外籍科学家和工程师占90%,在计算机产业领域的博士中50%以上是外国人。在硅谷工作的外籍高级工程师和科学家占33%以上。
可以说,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只要有“才”或者有“财”,号称世界上最苛刻、最挑剔的美国移民局官员们,永远是敞开大门、微笑服务的。
移民一方面补充了美国劳动力尤其是高素质劳动力的缺乏;另一方面,大量的外国高技术移民离开本国来到美国,相应也就削弱了本国的竞争力。而且源源不断的移民还使美国始终充满创新活力,形成一种吸引人才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关于移民对美国发展的贡献,美国前总统里根曾经有过精辟的论述:“我们是一个由外来移民组成的国家。我们的国力源于我们自己的移民传统和我们欢迎的异乡侨客。这一点为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所不及。”
猎头:“阿尔索斯突击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当时的科技局长布什给罗斯福总统的《科学技术——无止境的边疆》的报告中指出,科学技术有着巨大而无穷的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