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下单   |   Email  |   CRM  |   HTS  |   中文  |   繁体  |   EN  |  
首页 关于我们 企业服务 个人服务 资讯中心 研究院 精英俱乐部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填补国内空白,构建通用机器人底层基础体系,首个自适应机器人能力技术要求标准出炉

     近日, 全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91) 正式对外发布国家标准《机器人自适应能力技术要求》(GB/T 44589-2024),该标准规定了机器人自适应能力在力控层面的自适应能力项、组件和能力技术要求,适用于机器人自适应能力在力控层面的技术开发、测试和评价,其它类型自适应能力参考使用。

    点击打开原图
     
    该标准由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联合上海非夕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起草,国内主流机器人厂商及相关领域科研院所等28家单位共同参与,是国内首个机器人自适应能力技术要求的国家标准。
     
    “这个标准首次定义了机器人自适应能力,并详细阐述其技术要求,是继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之后,又一细分领域的基础性标准。”非夕科技副总裁胡晓平表示,在此之前,国内外均无机器人的自适应能力技术标准,此次标准发布后,将填补该领域的标准空白,推进国内机器人标准体系的建设。
     
    在该标准出现之前,国内对于机器人的力控和柔性要求,仅有两个标准可以参考,分别是《工业机器人力控制技术规范》和《工业机器人柔性控制同样技术要求》,对于机器人的自适应能力,均无成文规范和标准。
     
    根据国标委网站信息,该标准认为机器人自适应能力是指机器人在非结构化工况中,采用力位协同控制的方式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即通过对操作对象、环境和任务的识别分析,进行适应性调节控制,来完成复杂作业。
     
    具体来说,机器人需要在位姿感知组件、力感知组件、位姿控制组件、力控组件等方面达到标准要求。同时该标准提出,机器人的自适应能力需要在三个方面达标,分别是位姿偏差补偿能力、抗干扰能力、任务泛化能力。
     
    其中,位姿偏差补偿能力对于的是操作对象自适应,即机器人末端执行器实际位姿与任务预期位姿之间存在偏差时,机器人完成预期任务的最大允许偏差值。抗干扰能力对应的是环境自适应,意味着机器人即使在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机器人抵消或顺应干扰,完成预期任务的能力。任务泛化能力则是对应的操作任务自适应,机器人在能够完成某一件任务的前提下,快速部署在其他相似场景并自主完成相似任务的能力。
     
    在整个标准中,还详细附上机器人自适应能力要求的测试方法和能力评价。这部分内容,对于机器人自适应能力的测试准备、测试步骤、评价方法、能力等级、技术指标、等级评价都做了详细的描述。
     
    “我们在编写和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国内外对于机器人自适应能力要求这一块一直没有成文的标准,甚至是没有被界定过的。通过这个标准,显示了行业对非夕一直倡导的自适应机器人概念的认可。”胡晓平表示,这个标准开启了机器人自适应能力要求的新路线,相当于在整个机器人行业里,开辟了自适应机器人的新方向,未来自适应机器人的能力要求就可以往该标准上走。
     
    除了能填补机器人自适应能力要求的标准空白外,该标准实际上也是对现有机器人标准的补充。与此同时,针对机器人自适应能力的技术瓶颈、描述不统一、国内外暂无相关标准等问题,此前也一直没有统一的要求。因此,制定本标准可以推动机器人自适应能力技术的发展,加快国内高端机器人“补短板”的进程。
     
    此外,该标准在发布时写道,标准的发布可促进机器人自适应能力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进而带动中高端机器人产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等工业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医疗、农业、物流、服务、科研等行业实现机器人自适应技术的创新应用,拓宽机器人的应用边界,促进多行业多场景的先进自动化应用落地和商业化,产生新型应用模式和业态,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国家标准既可以规范市场,也可以引领行业创新。相信本标准的制定可以让更多业内人士加入到发展机器人自适应能力的行业,推动机器人技术能力升级,从而有效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建设。”胡晓平说。
     
    作者:
     
    编辑:袁婧(本报资料图片)责任编辑:王柏玲
    亨特斯猎头机构是猎头公司中的佼佼者,具有500多万人的高级人才库,您企业人才解决方案的理想伙伴!
    Copyright © 2008 - 2024 HUNTERS(HK)LIMITED©All Rights Reserved | 粤ICP备17121661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59号